首页 文案列表 专题片解说词 文化专题片 佛教中国化发祥地(一)电视解说词文案

佛教中国化发祥地(一)电视解说词文案

文案配音员:弘昌
文化专题片 456 分享

将历史的页面翻阅到1700多年前,故事还得从永嘉之乱说起。这是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波及整个中原王朝命运的战乱,中国历史的重心初次由中原倾斜到了江南。

西晋怀帝永嘉五年,即公元311年,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,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,攻陷洛阳,并大肆抢掠杀戮,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,导致西晋政权于316年灭亡。

祸起萧墙,是西晋王朝内部的八王之乱,使政权衰弱,经济残破,社会矛盾尖锐。虎视眈眈、窥视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,趁机发动战争。永兴元年(304年),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(今山西省离石县)起兵,建立汉赵政权。永嘉三年(309年),汉赵两次进攻洛阳,被击退。永嘉五年(311年),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、王弥、刘曜等率军攻晋,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,杀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,攻破洛阳,俘获晋怀帝,杀王公士民十万余人。

永嘉七年(313年),晋怀帝被杀死,司马邺于长安即皇帝位,改元建兴。今天的南京,因避讳,由建邺改名为建康。后建兴四年(316年), 刘曜又攻入长安,俘晋愍帝,西晋灭亡。318年初,晋愍帝被杀死。司马睿在建康即今南京建立东晋政权,是为晋元帝。

“永嘉之乱”致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。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时代;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,史称“衣冠南渡”。江左之地,属扬州郡范围,成为北方世家大族迁居之地,而原属扬州郡后属会稽郡的剡县亦在其中。

佛教自东汉末从印度传入中国,在长安洛阳生根发芽,在贵族和士大夫阶层,引起震动。印度佛教,如何与中原思想文化融合,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。战乱频仍,浮生若梦,视富贵功名如草芥,追求个性张扬和自由,成为时尚。玄学清谈之风弥漫,佛教思想与老庄思想一拍即合,成为中原佛教思想的主流。这时,为大乘教般若教义的诞生,创造条件。而当时佛教界领袖,依靠王室背景,传播佛教教义和思想,风靡一时,其代表人物,就是竺道潜、支遁者流。是他们的隐居剡中名山,为佛教中国化发祥,提供优厚条件。

(推出片名)

浙江新昌,佛教中国化发祥地

浙江新昌,古代属剡县之地,早在东汉永平五年(公元62年),就有剡县人刘晨阮肇上天台山采药遇仙的故事流传,这里有一条仙源之路。剡溪上游三源,澄潭江、新昌江、黄泽江,流贯今新昌县境内。东南名山东岇山、沃洲山、石城山、天姥山,罗立如掌上,千山万峰,气势森森。西晋太康十年(公元289年),西域人幽闲,在今澄潭街道横联村建立兴建寺,是浙江佛教的先声之一,也是今天尚存(已改名兴善寺)绍兴市最早寺院之一。东晋南朝时期,这里是佛教中国化发祥地,高僧名士,云集其间。般若学六家七宗,大都诞生于此。本片以历史人物为主线,以新昌境内名山秀水如东岇、沃洲、石城为重点,着重介绍东晋南朝时期,佛教大乘教般若学在这里酝酿、发酵、诞生以及集其大成的历史过程,展示佛教中国化发祥地历史人物著名高僧竺道潜、支道林、僧祐等活动轨迹,抛砖引玉,还原一段被历史风尘淹没的事实真相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一

东晋宁康二年,也即公元374年,中原佛教界领袖、晩年隐居剡县东岇山水帘洞侧达三十馀年之久的高僧竺道潜,以八十九岁高龄圆寂,此事震惊朝廷。东晋孝武帝司马曜,立即派出专门使者,披星戴月,快马奔驰,以十万优厚礼金,送至剡县东岇山,为这位有山中宰相之誉的高僧举行隆重葬礼。孝武帝特下诏哀悼,诏书被保存在梁慧皎《高僧传》中,其云:“深法师理悟虚远,风鉴清贞,弃宰相之荣,袭染衣之素。山居人外,笃勤匪懈,方赖宣道,以济苍生,奄然迁化,用痛于怀,可赙钱十万,星驰驿送。”朝廷赐钱十万,厚葬竺道潜,这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的大事。孝武帝司马曜,是东晋王朝第九个皇帝,也是简文帝第三个儿子,接位时才11岁。他因其父亲简文帝与竺道潜关系密切,当时以12岁时下的诏书。竺道潜墓亦在东岇山中,惜今已湮没,不知所处。

竺道潜(286~374),又名竺潜,字法深,山东琅琊(今山东临沂)人,东晋时期高僧。晋丞相、武昌郡公王敦之幼弟。王敦是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,成为当时权倾朝野、被目为“仲父”、“王与马共天下”的“王派”中心人物。正是有这样的王室背景,竺道潜在当时朝野中的地位之隆,不足为怪。竺道潜十八岁出家,师事中州刘元真,师出名门。至二十四岁,竺道潜讲《法华》、《大品》。既研究精深,又讲解精湛,故追随他学法问道者,常达五六百人。晋永嘉初,因避中原战乱过长江。

晋元帝司马睿及晋明帝司马绍、丞相王茂弘、大尉庾元规,都钦佩仰慕竺道潜的风德,对他既崇敬又友好。建武太宁中,竺潜经常穿着木屐,至宫殿内,时人以其品德崇高,都称他为方外之士,元帝、明帝、王、庾相继去世,他隐居剡山,以避当世,而追踪问道者,仍然络绎不绝,山门为之拥堵。竺道潜优游讲席三十余年,或讲《方等》,或释《老》、《庄》。信徒甚众,盛况空前。

至哀帝时,因好重佛法,频繁地派遣使者,殷勤徵请他。竺道潜因诏旨之隆重,只好暂回宫殿,即于宫殿内开讲《大品》,哀帝及朝中之士都对他赞赏有加。当时简文为相,以竺道潜为道俗领袖,优厚礼遇,无所不至。竺道潜曾经于简文处遇沛国刘惔。刘惔嘲讽他说:“道士何以游王宫?”竺道潜回答:“你自看为王宫,我看不过蓬户(茅舍)罢了。”竺道潜虽往返朝野,奔波劳碌,而心情不快,乃要求还剡中岇山(即今新昌东岇山),成遂其志向。于是逍遥林泉,以尽余年。

另一位深究佛理、辩才无碍的高僧支遁,派遣使者向他求买山之侧沃洲小岭,作为栖隐之地。竺道潜答道:“想来就给你。没有听说尧时隐士巢父、许由是买山而隐居的。”颇有点嘲讽他不懂求隐之道。支遁后与高丽道人书中赞赏竺道潜。后竺道潜在剡县东岇山,率众同游,论道说义,高栖皓然,创佛教般若学本无异宗。

竺道潜在剡中东岇山有学生辈高僧多人,如竺法友,典籍称其志业强正,博通众典,曾随竺道潜受阿毗昙,一宿便诵。年二十四便能讲说。后立剡县城南台寺。又如竺法蕴,悟解入玄,尤善《放光》、《波若》。康法识,亦有义学之功,而以草隶知名。又写众经,被人推重。竺法济,幼有才藻。作《高逸沙门传》。凡此诸人,都是竺道潜之神足,因写《天台山赋》闻名,称掷地作金石声的文学家孙绰并为之赞。

梁慧皎《高僧传》卷第4有《晋剡东山竺法潜》记载其人其事。从梁慧皎《高僧传》记载竺道潜的生平事迹中不难看到,此人出身显贵,风姿伟岸,容貌堂堂,学问渊博,风度儒雅,影响所及,几乎成为当时出入于佛学界及政界首屈一指的高僧,其活动范围广泛,但完成其思想学问积蓄准备直至成熟的大本营就在今新昌县东岇山,他曾数度在此隐居、出山,并带领信徒在此研讨学问,晚年又圆寂于此。

东岇山,当地人称之为山背顶,又称望远尖,俗称水帘尖,在今新昌县东南20公里。西接鳌峰,南联沃洲,脉自新昌最高峰菩提峰来,遥接天台华顶。山体四面凌空,孤峰峭拔,登高眺望,新昌嵊州两县数百里如列掌上。水帘洞自峰尖直下,苍蟠翠峙间,一洞天开,门悬飞瀑,高35米,喷薄而下,若垂帘然,随风飘荡,光彩夺目,古人有诗咏之说:云连山势千层画,帘卷泉声一片秋。洞顶有潜公台,片石凌云,若垂云在天,传为竺道潜说法处。洞前有马蹄岩,传为支遁坐骑神骏所印。东晋咸康年间(335--342)竺道潜建寺于此,其高足竺法猷、竺法蕴、康法识、竺法济等均卓锡于此,与沃洲山同为江南大乘般若教义中心。此事被记载于梁慧皎《高僧传》及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中。惜东岇之岇,为冷僻字,《世说新语》错为印山,而梁慧皎《高僧传》则错为仰山。清鄞人闻性道著有《东岇志略》,载之甚详。
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

平台累计配音,超40,050,000 分钟

  • 品质保证
   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+国内外专业配音员
  • 多种配音
   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
  • 公司化运作
   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
  • 双重备案
   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
  • 7*14全天候服务
   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:00-21:00都有客服
更多